《惠阳客家围屋故事》①淡水老城两秀新居围屋
发布时间:Jan 22, 2020 | 作者:
淡水老城里有条小巷名“四角楼”,巷名源自小巷深处邓氏族人的两秀新居围屋。因为两秀新居有非常醒目、高达10米的四个碉楼,慢慢地“四角楼”就成了两秀新居的代名词。
惠阳淡水邓氏开基祖是邓奕贵。清初,邓奕贵跟随父亲邓利生,由归善县城迁至新安县(今深圳宝安)大鹏城北门。清乾隆年间,邓奕贵带领他的家人,又从大鹏城迁回归善县,在碧甲司淡水镇拔子园定居。邓奕贵仕途畅通,官至国子监生,诰封奉直大夫布政司理问加三级。后来,邓奕贵在淡水承办东江盐务,成了富甲一方的盐商,仅仅在牛磅路一带就有48家店面。拥有巨额财富的邓奕贵,希望能在淡水镇拔子园,建起一座保护族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坚固堡垒。但是,邓奕贵生前未能实现这个愿望。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邓奕贵的长子邓耀龙继承了他的巨额财产,也得到了伯父邓奕富的巨大财富。邓耀龙生于清乾隆七年(1742),国子监生出身,并例封儒林郎。在拥有了巨额财富后,他在淡水老城墙东门的西面,建起这座三进、两横、四个角楼的大型围屋。围屋坐西北朝东南,总面阔84米,总进深74米,占地面积6216平方米。前面有泮池蓄水,后面建花园假山,含风水中的“依山傍水”之意。
“两秀”源自邓氏堂号之一的“两秀堂”。在五代末期,湖北鄂州有邓佑、邓吉俩兄弟。邓佑在九岁时,擢童科;邓吉在十二岁时,擢登三礼科。故时称其乡为“两秀里”,书房为“两秀堂”。围屋建成后,邓耀龙把围屋命名为两秀新居。邓耀龙对“两秀”赋予了新的含义,把父亲邓奕贵和伯父邓奕富都是秀才出身的经历暗藏其中。
每逢节日或者族中庆典,围屋的大门前都会张贴“高密家声远;南阳世泽长”的对联。上联赞扬邓姓先祖东汉邓禹,他辅佐刘秀推翻了王莽的新朝,建立东汉,功劳最高,封为高密侯。下联点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
位于两秀新居四个角的四座碉楼,是抵御外来侵略的军事设施。但在1958年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两秀新居大门西侧的碉楼竟然被人们异想天开地当成炼铁炉。在熊熊烈火的烧烤下,整座碉楼的墙壁都被烤裂。幸运的是,其他三座碉楼幸免于难。百年过去,四座碉楼已无遮风挡雨的屋顶,进入碉楼的门也被封死,任由杂草从生。在一座碉楼里,竟然长出一棵参天大树,变成小鸟的乐园。
“文革”时期,两秀新居再遭浩劫,不仅祠堂中所有象征家族功名的牌匾被损毁,就连大门上“两秀新居”的四个大字也被水泥封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那四个字才重见天日。但被损毁的牌匾没有恢复原形。
两秀新居虽然遭到损坏,但依然可以发现残留的精美艺术。在围墙的墙壁上,依稀可辨别出刻在那里的各种吉祥花纹;在屋檐下,残留着许多精美的吉祥花枝;祠堂大门上方柱梁间的木雕柱敦,刻着象征富贵的花枝;祠堂里面的一对完整的“鳌鱼雀替”木雕,更是反映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术。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常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起缩短梁枋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荷载力的作用。雀替不但解决了梁柱间的衔接问题,而且起了柱头和梁枋间的装饰作用。鳌鱼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传说是鲤鱼误吞龙珠而变成的。寓意邓氏族人金榜题名、独占鳌头。
两秀新居处处可见散发出古朴魅力的青麻石。“两秀新居”门匾在青麻石上阳刻而成,门楼用青麻石条砌成。祠堂里,竖立在青麻石柱墩上七八米高的整根青麻石柱,使祠堂显得更为威严、壮观。铺设在天井里的青麻石,每当雨季来临,总是静静地吸纳来自“四水归堂”的天地灵气。镶嵌在墙上的青麻石窗,既做采光之用,又做防御之用。
两秀新居里的老井,更显得神秘。当年围屋建成时,按照风水的布局,在东西两边打了两口井。井为圆形,井口用青麻石围成正方形。东边的称青龙井,西边的称白虎井。后来,因为听说喝白虎井水生男孩,喝青龙井水生女孩,邓氏后人就把东边的青龙井封了起来。而保留的白虎井,现在仍然水源充足,居住在这里的人,每天都在这里用吊桶打水洗衣服、洗菜。
两秀新居前面的泮池,既是围屋的风水塘,又是消防水源。但在发展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池水被填埋,建起了一栋高楼,租给了一家制衣厂。两秀新居淹没在现代水泥建筑的丛林中,碉楼不再醒目。
淡水邓氏从邓奕贵至今,已繁衍了十多代,子孙遍布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邓氏后人,不断迁往自己盖起的新房里。空置的房屋成为外来工的廉租房,来自四面八方的外来工成了两秀新居的新主人。
这座老城里的客家围屋,尽管已经显得破烂陈旧,但那厚重的围墙、宽大的门楼、矗立在四角的碉楼,依然让人们可以感受到昔日淡水邓氏家族的繁华。2015年2月,两秀新居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上一篇: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②淡水老城梁氏两元堂围屋
- 下一篇: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出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