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客家围屋故事》⑥淡水桥背丛珊楼围屋
发布时间:Jan 26, 2020 | 作者:
丛珊楼围屋位于淡水街道办桥背村委会,在凤凰山脚下。围屋掩映在绿树之中,坐东北朝西南,总面阔58米,总进深46米,占地总面积2668平方米。由泮池、禾场、堂屋、横屋、望楼、角楼组成,平面布局像一个马蹄。在新大楼的衬托下,丛珊楼更显出古朴威严的气魄。
丛珊楼围屋于咸丰八年(1858)开始建造,咸丰十一年(1861)完工,建造者是沙坑叶氏开基祖叶特茂(逢春公)的六世孙叶盛荣(号旭林)、叶盛华(号锦山)两兄弟。围屋正面只有一个大门,大门上方立有阳刻“丛珊楼”的匾额,并刻有“咸丰辛酉年孟春谷旦”、“南阳顺益堂立”的小字。大门两侧常年张贴着一幅嵌字联:“丛林挹翠;珊树腾芳”,这既描绘了丛珊楼围屋的秀丽景色,也暗含希望族中子弟腾芳吐艳,大有作为的深意。
进入大门,便是门厅。这是置有麻石条凳,供人们休息和客人等候之处。墙壁上嵌有碑刻,记载“丛珊楼”的历史。门厅外侧的上方,刻有“竹苞松茂”四字,比喻家门兴旺发达。
出了门厅是一条天街,然后才进入厅堂。穿过厅堂,进入到围屋的后院。这里建有一座望楼,一楼正中只供奉着一位女性先祖。这不禁让人感到奇怪。因为在客家人的祖祠里,要么供奉男性先祖,要么男女先祖一起供奉。仅供奉女性先祖,实属罕见。原来,这里有一个客家女性敢于面对困难,坚忍不拔,将孩子抚养成人的感人故事。被供奉的是六世曾氏亚太守,她育有两子,但不幸早年丧夫。在封建时代,寡妇地位低下,处处受人欺负。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曾氏亚太守带着十一岁的叶锦山、八岁的叶旭林离开铁门扇上角,搬到淡水樟下山旁落脚。曾氏亚太守厉精图治,带着孩子开荒种地、织麻浆洗,教育成人。咸丰五年(1854),年满19岁的叶锦山、17岁的叶旭林到淡水姑婆家的“以臣盐行”做工。由于他们任劳任怨、忠诚老实,得到邓屋姑爷的信任,委任他们担任主管盐仓的理事,并给予百分之十的股份。由于当时的盐仓为官办,在两广盐运史的推荐下,叶锦山官至布政史四品,叶旭林官至朝仪大夫四品。兄弟两人为报答母恩,回到樟下山建造了这座围屋。并把母亲曾氏亚太守作为“丛珊楼”的先祖进行供奉。
抗战时期,日军入侵淡水,丛珊楼也遭到兵燹之灾,被日军放火烧过两次。解放后,百姓安居乐业,人气鼎盛。改革开放后,人们修建了新房,里面的住户逐渐搬迁到外面居住,丛珊楼开始变得破败不堪。
为保护好这幢百年围屋,丛珊楼的叶氏后人在2006年集资30万元,把这栋百年老围屋修葺一新。2012年11月,丛珊楼围屋由惠阳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惠阳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