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客家围屋故事》26-周田老屋围屋
发布时间:Feb 16, 2020 | 作者:
周田老屋围屋
周田是秋长街道的一个行政村,因为是叶挺将军的家乡而闻名于世。原来这里人烟稀少,清康熙元年(1662),从兴宁南迁至归善县的叶特茂、叶特盛兄弟定居于此。兄弟俩决定:以这里田地为主,向周围开枝散叶,故将此地取名为“周田”。叶特茂(逢春公)的一家进入黄竹沥定居,叶特盛(迪春公)的一家留居周田村。
叶特盛在这里开基、立业、建祠、兴建客家围屋。由于这是叶特盛(迪春公)的开基祖屋,被后人称为“周田老屋”。围屋坐西朝东,由堂屋、横屋、围龙、角楼组成,总面阔58.6米,总进深41.2米,占地面积2414.32平方米。由于围屋历经三百多年风雨,早已斑驳疮痍。2001年,迪春公的后裔筹集资金,对周田老屋进行了维修。
围屋正面置有三个门,三个门都是牌坊式门楼。中间大门的拱劵下方,立有大理石刻“叶氏宗祠”的门匾。围屋四周建有三层高的角楼,外墙布有铜钱、万福式样的枪眼。在围屋泮池的右侧,还保留了一口长方形的古老水井,水质清澈,如今依然可用。
围屋为四进,一进为两层楼的门厅;二进为前厅;三进为中厅;四进上厅置有的神龛,供奉祖先牌位。神龛上刻有“南阳堂”,两侧有对联一幅:“玉谱溯南阳,官宦乡贤光史策;金枝分北镇,宗功祖德衍蒸尝”。上联记录了叶氏发源于南阳,子孙后代建功立业,或为官、或成为德高望重的乡贤,光耀族史。下联则告诫后人,叶氏一脉相传,要牢记先祖恩德。每到祭拜日,迪春公的许多后裔回到周田老屋祭拜祖先。
叶特盛在兴建周田老屋时,长子叶蕃廷已经跟随母亲邹太夫人回兴宁县合水溪唇看守祠墓,在周田居住的只有叶特盛和郑老夫人,以及次子叶赞廷。由于人口不多,所以建造的周田老屋规模不大。叶赞廷,字日莲、号西园,由国学生考授县丞。他养了五个儿子:叶天瑞、叶天璋、叶天琦、叶天玢、叶天璜。周田叶氏从第三代开始兴旺起来。
叶赞廷的五个儿子成家立业后,周田老屋围屋无法容纳大家居住,他们纷纷离开老屋,开枝散叶,修建围屋。叶特盛的后人主要聚居点有周田老屋、大塘面、元老爷、周屋排、会水楼、会新楼、花园公、朱牯岭、瑞狮楼、麻蔗背、雷公山、岭下坊、崇芳楼、崇庆楼、会龙楼、嗣前、竹山、湖秋忽、澳头塘、镇隆果老围、山顶水背、韶关市郊区等。在周田村还保留着许多叶特盛子孙所建的围屋,如大塘面围屋、会水楼、会新楼、叶挺故居等。
叶特盛后裔人才辈出。在周田叶氏族人中,流传着一个“四代人官运亨通”的故事。叶特盛的孙子、叶天璋次子叶树达,授七品文林郎,任山东德平县正堂。叶树达的次子叶芳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举,授七品文林郎。叶芳的长子叶光谋封八品道库大使,三子叶光谟诰赠五品奉直大夫。叶光谟的六子叶登霆,官至五品奉直大夫。四代为官,使周田叶氏显赫一方。围屋前面泮池两侧各竖立的五副旗杆夹石,就是朝廷授予的功名碑,成为周田老屋荣耀的标志。
在近代史上,叶特盛的后裔更是出现了许多仁人志士。如:叶特盛的九世孙叶匡加入中国同盟会,跟随孙中山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叶匡任南京政府海军参谋,参加过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叶特盛的八世孙叶挺是北伐名将,担任过新四军军长,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叶特盛的八世孙叶迪,黄埔四期毕业,1939年,在长沙保卫战中牺牲。
叶特盛(迪春公)建造的周田老屋,是秋长叶氏先祖较早建造的围屋之一。遍布海内外的叶氏后裔为了感恩深厚的祖德,在2016年将周田老屋前方左侧白石岗的迪春公墓园修建成为迪春公园。周田老屋和迪春公园对于研究惠阳周田叶氏家族史,以及研究清朝客家围屋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4年8月,周田老屋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