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31-周田会新楼围屋

发布时间:Feb 21, 2020 | 作者:


31

周田会新楼围

会新楼围屋位于秋长街道周田村,围屋的建造者叶刚是周田叶氏开基祖叶特盛(迪春公)的九世孙。叶刚1901-1951,原名叶拔亨,生于1901年12月。他与叶挺、叶辅平都是会水楼开基祖叶成发的后人。叶挺、叶辅平是成发的第四代,叶刚是成发的第五代,他们叔侄关系。

 会新楼1.jpg

叶刚毕业于广州宪兵训练所。国民革命军中的宪兵制度是始于1924年,由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创设宪兵科开始建立的。叶刚毕业后,进入到粤系军李济深的第四军。北伐战争期间,留守在广东后方基地。1928年春,留粤的国民党军部队编为第八路军,李济深任总指挥。1929年3月,陈济棠接任第八路军总指挥,粤系留粤部队合编为3个军和10余个师。叶刚升任团长,驻扎在龙川县老隆镇。在这期间,叶辅平被党组织派往龙川县老隆,向叶刚做统战工作,以争取他对家乡沙坑农民运动的支持。叶刚出手相助,赠送了一批武器和弹药,并帮助运回到惠阳沙坑。1935年,第八路军按国民党军的统一番号改编为10个步兵师和数个独立旅。叶刚被编在第62军157师步兵469旅,担任副旅长,旅长是练惕生。部队驻扎在福建漳州。

1936年,叶刚在家乡建造会新楼围屋。围屋北朝南,总面阔50米,总进深22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由泮池、前围、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围屋柔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屋顶栏杆是当时流行的绿色陶瓷葫芦柱,窗户采用的是西式建筑中的圆弓形装饰,外墙上也不再修建枪眼。围屋的正面两侧有气派的角楼,但后面两侧却没有建角楼。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建造过程中超支严重,只好压减后面的角楼。另一种说法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叶刚要求压缩规模,尽快完工。

邹鲁1.jpg

围屋正面有三门,在中间大门上方,嵌有一青石匾,阳刻着时任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在丙子年春”(1936)题写的“会新楼”围屋名。踏入大门有条走廊,连通整座建筑。从大门穿过厅,进入到中厅,在木屏门的挡板上刻有一幅对联:“堂构新成,愿毓派椒多衍庆;奂轮著美,乐培兰桂叠腾芳”。据说对联邹鲁题写,“堂构新成”“奂轮著美”之词,赞颂了美伦美奂的新建筑,用“派椒多衍庆”“兰桂叠腾芳”等吉祥语,祝福叶氏人丁兴旺,子孙发达。

 会新楼4.jpg

1938年1月,叶刚所部回到广东,参加了南澳岛抗击日军登陆战。练惕生升任一五七师副师长,叶刚接任四六九旅旅长。广州失守后,部队转移到粤北。在驻守粤北期间,叶刚参加了三次粤北阻击日军北犯的战役。1939年12月,叶刚率领的四六九旅负责攻取牛背脊侧翼的鲜水坑,以火力瞰制鲜水坑的日军阵地。由于中国军队拦腰截断敌人的联络线,再加上湖南调来的援军第五十四军及时到达,以中国军队全面胜利而结束。

1942年1月,东江游击队开展了营救在港知名文人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秘密大营救”。中共惠阳县委的任务是负责把已到达坪山附近的文化人接过来送到惠州,然后转送到老隆。为此,惠阳县委通过叶刚的关系,打通叶刚的旧部下,秘密让路。在东江通往粤北的行军途中,一路畅通

据说:叶刚1941年从军队辞职经商,1953年在广州病逝。叶刚有五个儿子,一个定居在台湾四个定居在香港。

 会新楼3.jpg

抗战时期,会新楼围屋也成为东江纵队江南指挥部、二支队和中共东江特委、惠阳县委的驻地。现在,会新楼围屋由于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成为秋长上百幢围屋中,最吸引游人眼球的围屋之一。2015年12月,会新楼围屋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