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53-官山埔林地大窝围屋

发布时间:Mar 14, 2020 | 作者:


官山埔林地大窝围屋

位于官山埔林地的铺琳楼和大窝围屋都是罗洪德的后人所建。罗洪德,字必元,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擢进士。他先任湖北咸阳县令,后升抚州太守、桂林太守,累官至朝善大夫。由于为官清正廉明,敢于直言,为奸人嫉妒。于是,他挂袍辞官,到宁化石壁隐居,教儿育孙。洪德公配有九妻,生十八子。后裔遍布粤、赣、湘、桂、浙、闽、川、台诸省和东南亚。后人有诗赞扬罗洪德:“细阅后裔派系长,簪缨绵亘世流芳;孝子忠臣昭册史,才人学士著朝堂。章台树历风霜古,桂籍名增日月光;试问根源何处是?豫章沟起姓无双。” 

 洪德公1.jpg

罗洪德(1215-?)


洪德公的第十八个儿子叫罗君姿,字盛龄,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按照排位,被称为小九公。他从宁化石壁村派分到江西宁都鸦鹊林。南宋末,由贡生任广东循州(今龙川县)学正。任期满后返乡,途经兴宁,见此地山水绝佳,沃野丰裕,就在县城东郊建造围屋,起名九厅十八井,意为纪念其父洪德公九妻十八子盛事。九厅十八井兴宁境内历史最为久远的围龙屋,2011年2月评为“梅州市客家古民居”。

清朝初年,小九公罗君姿的右三房十四世罗日传,看到兴宁人口稠密,就率领家人从兴宁迁徙到归善府秋溪官山村开基,建造了铺琳楼围屋。经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围屋早已倒塌,只剩下残缺的围墙,但门楼上方阳刻着“铺琳楼”三个大字的青石匾牌依然保存着。围屋的“铺琳”名与现在“埔林”地名不一样,也许先有了铺琳楼围屋,后才有“埔林地”的地名吧。

铺琳楼1.jpg

从铺琳楼残存的基础来看,围屋东北朝西南,呈长方形,正面置有三个门,为三进、两横格局的围屋。铺琳楼是官山罗氏开基祖日传建造,所以这里是开基祖祠所在地。据说这里朝向不利于家族的发展,于是,后人就把祖祠迁移到大窝。

埔林地大窝围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东南向西北,为三进、两横格局的围屋。由于位置偏僻,这里曾经成为农民召开秘密会议的地方。1929年4月,叶辅平和叶文华根据中共惠阳县委指示,在淡水沙坑一带,发动农民反对国民党保甲制的门牌税和淡水地区的公路捐。叶辅平站在斗争最前列,经常在黑夜里,走村串户秘密行动。一次,他召集了100农民,昼夜在大窝围屋召开秘密会议,动员农民起来反对国民党派捐派税,反对淡水公路工头的剥削。

 铺琳楼2.jpg

现在,围屋已没人居住,两侧的横屋已经倒塌。祖祠在2002年由罗氏族人捐款进行了修缮。围屋正面开有三个大门,从中间大门一进是门厅;二进是中厅,在厅门上方立有“敦睦流芳”大字牌匾,希望子孙后代家庭和睦;进是上厅供奉祖先牌位,每逢年节,罗氏族人都会来到这里,给先祖上香,追思先祖功德。



文化云.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