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梨园围屋位于三和街道铁门扇沙梨园村。沙梨园的地名与叶氏族人紧密相关。清康熙初年,叶特茂(逢春公)率领叶氏族人自兴宁迁徙落居沙坑后,因这里耕地稀少,而山坡、小丘、岗地众多,所以他们就利用山地遍种梨树。这里出产的梨,果肉爽脆、清甜多汁,为沙坑村民走亲访友的礼物。因为是沙坑出产的梨,因此叫做“沙梨”。沙梨园这里种植了成片的梨树,所以叫做沙梨园。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梨树已砍光,沙梨不再有,但沙梨园的名字被保留下来。

沙梨园围屋坐东向西,由泮池、禾场、堂屋、横屋组成,纵面阔53米,总进深32米,占地总面积1696平方米。围屋建造者叶济生是沙坑叶氏开基祖叶特茂(逢春公)的五世孙。叶济生(1765—1805),字佩兰、号心香,授国子监贡生,官居七品。他谦厚淳雅、节俭持家、教子有方。清嘉庆七年(1802)开始修建沙梨园围屋,不幸的是,叶济生在建好中间的三进堂屋后,于清嘉庆九年(1804)去世。后来,肖氏祖婆带领叶步良、叶步升、叶步尧、叶步青等四个儿子,在家舅的支持下,历尽艰辛,修建成沙梨园围屋。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肖氏祖婆带领儿孙由铁门扇下屋仔迁居沙梨园围屋。

2010年,沙梨园围屋的叶氏族人,筹集资金60多万元,对围屋进行了大修,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格局。围屋正面置有三个门,从中间大门进入祠堂。一进为门厅,有雕花木屏门与二进相隔,木屏门上方立有“花萼相辉”的牌匾。这里借花朵与花萼相互辉映的景象,来教育族人要兄弟友爱,手足情深。在木屏门背面,则立有“垂裕堂”牌匾,其意思是要为后人留下业绩和好名声。
二进为中厅,有四扇雕花木屏门与三进相隔,在木屏门上方悬挂着“熙朝吁俊”四个大字的匾额,意思是兴盛的朝代,国家需要杰出的人才。左边有小字“嘉庆九年甲子岁春月吉日立”,右边小字落款“例授国子监大学生叶佩兰立”。在木屏门背面,立有象征喜庆的“福禄寿”牌匾。

三进是上厅,有神台供奉祖先牌位。神台上方挂有“福禄寿”牌,以及一幅对联:“瑞霭门庭,毕集祯祥维孝弟;香饶富贵,馥秀芬芳郁诗书”。这是对家族传承的总结:要吉祥幸福,就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要家族富贵,就要诗书传家。正是有良好的家风传承,沙梨园围屋的叶氏族人兴旺发达,人气鼎盛,繁衍子孙一千多人,创下了沙坑叶氏六世祖之最。
现在,沙梨园围屋的济生公祖祠成为叶氏族人传承文明、承继祖德、教育子孙报效祖国的教育场所。国和家连在一起,有国才有家。正如大门张贴的对联:“国恩家庆;人寿年丰”。
叶特茂(逢春公·沙坑叶氏开基祖)—叶辉庭(二世·铁门扇南阳世居)—叶天汉(三世·三房·鄂韡楼围屋)—叶国玫(四世·大房)—叶玉整(五世·小房)—叶济生(六世·大房·沙梨园围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