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客家围屋故事》98-新丰川至堂围屋
发布时间:Apr 28, 2020 | 作者:
川至堂围屋位于新圩镇新丰村塘口村。围屋坐西北朝东南,总面阔48米,总进深56米,占地总面积为2688平方米。 围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造者曾广大是大塘世居围屋建造者曾纪全的长子。曾广大,字佩经,嘉庆八年(1803)出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位皇帝,于光绪二年(1876)去世。族谱记载他“慎俭文毅,例贡生,赋性好学,一生良俭”。 为学得堪舆之术,曾广大与弟弟曾广安不辞辛苦,到江西兴国三僚学习风水堪舆。“三僚”之名,源于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廖瑀在此处搭建茅棚的故事。当地人称茅棚为“寮”,一人一座茅棚,故称“三寮”,后改为“三僚”。曾文辿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他择址定向。明清以来,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曾广大俩兄弟在三僚虚心求学,遍拜曾氏族人中的名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风水堪舆方面学有所成,满载而归。 回到家乡后,曾广大就用学到的堪舆知识,在塘口村觅得一处风水宝地,另建新居,起名“川至堂”。川是河流,水聚财。水流至此,象征财富满堂。在川至堂的曾氏族人中,有许多经商者,以及很多海外华侨,这些族人比较富有。解放后,在土改划分成份时,塘口村的地主、富农都集中在川至堂。据2015年统计,川至堂的曾氏族人中,有630多人在香港和南洋。 围屋由斗门进入,斗门斜向,朝里凹进,成南北朝向。屋顶为硬山形式,火行马背。川至堂围屋的主体建筑建于高台之上,立面显得宽阔和高大,让人肃然起敬。 围屋建有六个锅耳式碉楼,一边三个,象征着“六六大顺”。抗战时期,左侧大门旁的碉楼被日本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毁。另外四个碉楼也因为年久失修,早已坍塌。现在仅剩下围屋右侧的碉楼,虽然锅耳上长满了藤蔓,但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依然突显出历史的厚重感。 围屋正面置有三个门,中间进入祠堂的大门为拱形。1999年,祠堂进行了重修。前厅悬挂“重明丽正”的匾额,意思“光明正大的门”;背后则为“耕读传家”的古训匾额,教导人们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因为耕田可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读书可以知书达礼,修身养性。 川至堂围屋立有“忠恕堂”堂号牌匾。“忠恕”来自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忠”偏重对待他人;“恕”偏重对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是人格的坚持,也是成功的唯一道路。 川至堂的曾氏族人早已搬迁到外面居住,但修复的祠堂、尚存的碉楼、残留的巷道,依然牵扯着曾氏子孙、特别是海外游子的心,每当春节期间,总有不少川至堂的曾氏后裔,来寻根问祖,找寻着过去的记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