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客家围屋故事》123-桥背关西堂围屋
发布时间:May 23, 2020 | 作者:
桥背关西堂围屋位于良井镇桥背村草塘下村。围屋坐西北朝东南,总面阔44米,总进深31米,占地总面积为1364平方米。由泮池、禾场、堂屋、横屋组成。 围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建造者杨吉恒是上洋围杨氏开基祖杨法遵的八世孙。杨吉恒,字大纶,号茂发。他天资聪慧,二十多岁就在沙窝岭打油晒糖、开店,并有自己的商船“茂发号”,穿行在东江、西枝江流域。杨吉恒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四方乡邻遇到困难需要赊账时,有求必应。所以,村民们都喜欢去店里喝茶聊天。一天,有位古姓村民来到店里,说要把桥背大塘下的地卖掉。杨吉恒经过了解后,从古姓人手中买下了这块地,从沙窝岭迁移到桥背大塘下开基立业。 杨吉恒生活俭朴、穿着随意。他到木材市场采购木材时,不动声色地在市场上看着各种材料。木材店老板看他衣着破旧,又久不开声,不像买主,便藐视他说:“老伯,如果你能够买得起,我都半价给你。”杨吉恒反问道:“你说的是真的?”“真的,绝不反悔!”老板嘴硬道。最后结果,杨吉恒用半价买下大批优质木材。围屋建好后,杨吉恒为弘扬先祖发祥之地,就立堂号为“关西堂”,围屋也叫做“关西堂”围屋。 杨吉恒崇文重教,他有三个儿子:杨兆祯、杨兆祥、杨兆祺,他们父子四人都取得了监生功名。在清朝,获得应试资格者,称为监生。如果没有进入到府、州、县学而想应乡试,或未得到科名而想入仕为官者,都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 围屋正面置三个门,中间是进入祠堂的大门。在大门上方,高悬着“文魁”的牌匾。清代的乡试在八月举行,也叫做秋闱。九月放榜时值秋季,桂花盛开,所以也称桂花榜。新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这块“文魁”的牌匾,记录了族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荣耀。 从大门进入为一进前厅,有木屏门相隔,木屏门上方立有“父子成均”的牌匾。“成均”相传为尧舜时的学校,是一处对公众进行教育和宣传的地方。遇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召开会议,宣讲告示、行动前的动员、誓师等,都会在这里举行。后来,“成均之教”就成为社会教育的总称,“成均”也成为天子之学的中心场所。“父子成均”是赞扬父子四人,获得监生功名,成为读书育人的榜样。在前厅,还挂有一块“品重兰台”的牌匾。汉朝时,皇宫内建有藏书的石室,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兰台典藏十分丰富,包括皇帝诏令、臣僚章奏、国家重要率律令、地图和郡县计簿等。后来宫廷内的典籍收藏、府库、御史台和史官,都被称为兰台。“品重兰台”强调了对从事“兰台”工作者的人品、学识和修养极高的要求。 二进为中厅,有木屏门相隔,上面立有“满座春风”的牌匾,让人感受到一团喜气。背后立有“世传清德”的牌匾,颂扬了杨氏清白家风。三进为上厅,置有神龛,供奉祖先的牌位。神龛上方刻有“经阁新祠”的牌匾,记录了“诗书传家”的家族,在围屋建成后,又有了新的藏书之处。神龛两侧,刻有杨氏家族的专用对联:“经纶盖世推三相;清白传家守世知”。 1995年,关西堂围屋的族人筹集资金二十多万,对祠堂进行了整修。现在,关西堂围屋为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
- 上一篇: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124-西向头魏氏宗祠围屋
- 下一篇: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122-桥背两美堂围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