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老街名称由来》——淡水老城简介
发布时间:Jun 19, 2020 | 作者:
淡水老城街道示意图 淡水老城,不仅是今日惠阳城区的发源地,曾经也是东江流域最繁华的商贸集镇之一。古老的街巷和建筑见证历史更替,沉淀了数百年历史的文化底蕴令人着迷。 淡水老城区“依河而生,因渔业而盛”。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们在淡水河边渔猎耕织,繁衍生息。淡水居民和渔民共处往来,渔民们以水产品换取粮食、蔬菜及日用杂品,久而久之,淡水便成市集。据史料记载,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淡水拥有“水口巷”和“下鱼街”两大盐仓,“贡盐”由淡水河运至京都,形成以盐业、渔业为主导,农、商、手工业全面发展的局面。 明朝时,设淡水卫,并与大鹏所(今深圳市内)、东莞守御千户所一起扼守珠江口,以保卫大亚湾沿海区域,防止倭寇入侵岭南重镇广州。到了清乾隆初期,淡水才形成较大的集镇,并改名为“淡水圩”,设立“司署”和盐大使,圩市设在上下淮(今淡水桥头市场一带)。 清咸丰初年,淡水形成猪行街、大鱼街、米街、灯笼街等商品交换专业街道。城四周筑有城墙,全长3150米,设东门、烧炮台门、猪行门、河坝下门、木莲桥门等。 道光及咸丰年间,文化教育兴起,鼎负盛名的就是崇雅书院的建立。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朝“铁笔御史”邓承修告老还乡时创办了崇雅书院,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成为当今崇雅中学的前身。一百多年来,崇雅培养人才数以万计,遍布世界各地。叶挺、邓演达、邓仲元、郑士良等惠州仁人志士也是从崇雅走出去的,故崇雅书院有 “东江革命摇篮”之誉。 清末的淡水镇已具备行政、贸易、防御、教育等功能,奠定了现在的老城区整体格局和风貌。古建筑分布主要集中西部和东北部,涵盖庙宇、民宅、宗祠、会馆、书院、茶楼等多种建筑类型。西北部桥头市场一带集中体现了传统商业建筑风貌,东部体现了客家民居风貌,南部则突出体现了书院建筑风貌。历史街巷以传统商业街道和生活巷道为主,大多形成于清代。 淡水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有中秋节山歌会、“醮会”、“天后诞”和“朝拜会”等,特色饮食有黄金酥丸、酿豆腐、芝麻茶、墨鱼丸等,“淡水沙梨”曾是东江三大特产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淡水老城的繁华也在历史的洪流中渐渐隐退。新中国成立后,曾经繁华一时的猪行街、米街、灯笼街等商品交换专业街道渐渐名存实亡,它们留给后人的除了一个个印证当年繁华的名字外,就是口口相传的记忆。在“文革”时期,淡水老城区诸如大鱼街、九头王街等都曾被改过名,十几年前,在当地居民的强烈呼声下,它们的名字又重新改过来。 曾经的店铺早已人去楼空,墙体斑驳、大门深锁,逼仄的街巷、幽深的宅院处处散发属于历史的独特气味。如今的淡水老城区虽历经朝代更换、历史演变,但其整体范围和区域并未有多大变化。 淡水老城是历史文化的重点区域。目前,老城有历史街道72条,历史建筑107栋。其中街区范围内共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邓仲元旧居、壶园),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淡水祖庙遗址、崇雅书院、文昌庙、两秀新居、珍合楼),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兴魁星楼、广义会馆、淡水城墙遗址)。
- 上一篇: 《淡水老街名称由来》祖庙街
- 下一篇: 喜讯|惠阳区图书馆荣获“第四届广东省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