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人文璀璨,追忆惠阳英雄儿女

发布时间:Sep 17, 2020 | 作者: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024.png

惠阳建县于隋开皇九年(589),称归善县,民国初称惠阳县。悠久的岁月中孕育了一方水土的人杰地灵,传承了浩如烟海的人文历史瑰宝。惠阳是光荣的革命老区,是叶挺、邓承修、邓仲元、高恬波、廖似光等英豪的故乡。在这片热土上,英杰辈出,成为后人敬仰、学习和追思的榜样。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133.jpg

大美惠阳

叶挺:北伐名将,开国军事家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254.png

叶挺

叶挺(1896-1946),原名叶洵,字希夷,归善县淡水周田村人(今惠阳区秋长街道)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新四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是闻名国内外的军事家。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303.gif

叶挺将军纪念园

如今,在叶挺将军的故乡惠阳,他的精神还在激励着惠阳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如叶挺将军的名字一样:人要上进,叶要上挺。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355.jpg

叶挺故居

人们可以追溯到他成就丰功伟绩的历史渊源:叶挺故居,是叶挺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腾云学堂,是叶挺求学接受新思想的地方;6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见证了热血青年叶挺告别乡亲,走上救国救民革命道路的情景;叶挺将军纪念园内陈列的399张照片、图画及141件实物,全面展现了叶挺将军一生的重要时期和卓越贡献。

廖仲恺:民主革命先驱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444.jpg

廖仲恺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归善县幸福村(今属惠城区)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亲密战友。1924年6月任广东省省长。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455.jpg

廖仲恺纪念碑

1925年,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在先生故居(惠阳区陈江镇窑前村)的20多平方米屋地上,建起了“廖仲恺纪念碑”,于1925年11月6日竣工。当地村民有感于廖仲恺革命业绩之敬仰,更是创下了祖孙三代人守护纪念碑的感人事迹。

邓演达: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523.jpg

邓演达

邓演达(1895—1931),又名策成、仲密,字择生,归善县永湖鹿颈人(今属惠城区三栋镇)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30年,创办和主编《革命行动》,主张在中国建立以农工为中心的平民政权,宣传反帝反封建反蒋。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547.png

邓演达故居

邓演达在惠阳度过少年时期,与村民的朝夕相处,在他心中种下了爱国爱民的种子。英雄虽逝,但其英魂仍惠民千秋。198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邓演达故居,并对邓演达父亲邓镜人创办的鹿冈小学进行修整、扩建,更名为“演达学校”。在邓演达故居室内,陈列了有关邓演达的图片资料及围手木椅,雕花老式床等遗物。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553.jpg

邓仲元

邓仲元(1886-1922),名铿,原籍嘉应(今梅县),幼年时跟随父亲落户淡水。邓仲元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惠州一战,邓铿声名鹊起,后任粤军总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培养出邓演达、叶挺、薛岳、蔡廷锴等一大批著名将领。1922年3月21日,邓仲元在广州遇刺殉难,年仅36岁。他先后被国共两党追认为革命烈士。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700.jpg

邓仲元旧居

邓仲元旧居是辛亥革命元勋、历史名人的旧居,是惠阳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座旧居平面呈“7”字型,房屋建筑风格独特,糅合了客家围屋及广府建筑的元素,在清末民初东江府第式民居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今,在邓仲元旧居,人们可以通过详实的史料、图片、雕塑、讲解播放等方式,了解这位真实的辛亥革命历史风云人物。

高恬波:广东首位女共产党员

高恬波(1898~1929),惠阳人。192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广东省首位女共产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高恬波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干事,成为妇女部长何香凝的得力助手。1926年8月,北伐军进攻汀泗桥的战斗中,她带队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在中弹负伤的情况下,顽强地将伤员救下火线,被官兵们称赞为救护队的“女将军”。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645.jpg

高恬波

广州起义失败后,高恬波被党派到江西省委做妇女工作,兼任秘密交通、会计、庶务等事务。1929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反动派逮捕,但无论是花言巧语,还是严刑拷打,高恬波始终横眉冷对、坚贞不屈,这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牺牲时仅31岁。

廖似光:长征女杰,铿锵玫瑰

廖似光(1911~2004),原名廖娇,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人,是中国工农红军参加长征的30位女红军之一。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911.jpg

廖似光

1929年初,廖似光参加革命,曾任团支书。1934年10月,参加长征,被编入中央机关“红星”纵队,任一连党支部委员兼民运干事。长征期间,为接应伤病员、筹集粮食、采集野菜自制干粮等做出了很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廖似光广泛活跃于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与工运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之后,在工业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廖似光非常关心家乡,积极支援家乡建设。1975年,她拿出三千元,为生产队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1979年,又捐款四千元给公社,帮助家乡建立一个柑桔果场。

微信图片_20200917090934.png

廖似光故居

如今,前往秋长街道周田村东风村,可以寻访到廖似光故居:一座三堂、两横、院落式的小型客家围屋,也称“周田廖屋”。周田廖屋在2004年8月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恽代英:领导指挥惠阳工农运动和土地革命

恽代英(1895~1931),出生于湖北武昌,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曾在惠阳镇隆领导和指挥惠阳工农运动和土地革命,为惠阳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微信图片_20200917091041.jpg

恽代英

1928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恽代英等从香港来到四大半围,在黄氏宗祠成立的中共惠紫河博地委(又称特委)以及在杨氏宗祠成立的惠阳县苏维埃政府工作。

微信图片_20200917091051.png

四大半围革命历史陈列馆

恽代英是土地革命运动时期到镇隆指导革命工作的最高级别中共领导人,他曾在黄氏宗祠居住过。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黄氏宗祠,坐西向东,面阔10米,进深25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由一座三进祠堂及三进套间居室组成,是当年恽代英与其他革命者商量武装暴动准备工作的地方。如今,黄氏宗祠变身为“四大半围革命历史陈列馆”,革命岁月在这里静静地被诉说着。

曾生: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领导人

曾生(1910-1995),原名曾振生,广东惠阳(今深圳坪山)人,是著名的东江纵队司令员。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选为广州市抗日学生联合会主席。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微信图片_20200917091140.jpg

曾生

抗日战争中,任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记,领导组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敌强我弱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他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指示,放手发动人民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建立抗日根据地,实行人民战争。在他的努力下,有1000多名华侨子弟和港澳爱国青年回国参加游击队,这对部队的建立和早期部队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0年8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大队大队长,率部开进东莞县的大岭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11月,指挥所部取得百花洞战斗的胜利,击毙日军长濑大队长以下50余人。广州日军首脑哀叹:“这是进攻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抗日战争中,他为创建华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华南抗日武装作出了卓著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共渤海区委员会副书记、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市长,广东省副省长,交通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微信图片_20200917091149.jpg

育英楼

如今,市民游客常常到惠阳“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旧址”——育英楼,缅怀追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

邓承修:铁笔御史,士人骨气

邓承修(1841-1892),字伯讷、德安,号梅生、铁香,归善县淡水圩(今惠阳区淡水街道)人。在清朝先后担任刑部郎中、监察御史、鸿胪寺卿、总理大臣等重要职务。同时极具文才,工诗,善书法,书法“瘦硬自成一家”,被论者称为“铁画银钩”。

微信图片_20200917091223.jpg

邓承修

邓承修是封建士大夫中的一个忠贞爱国主义者。其在御史任上,以直言敢谏倾动朝野,被誉为“铁面御史”;赴镇南关与法国使者会勘中越分界时,面对法方的领土要求寸土不让,声言“即断我头,亦不能从”,不惜以生命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同时,他热爱家乡,积极兴办教育事业。1889年,他在淡水创立祟雅书院(今崇雅中学),为乡梓育教人才,革命仁人志士郑士良、邓仲元、邓演达、叶挺等先后在此校就读,影响了相当数量的惠州读书人在近现代革命、建设中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微信图片_20200917091250.jpg

邓承修故居

在惠阳,邓承修故居(壶园)是人们追思邓承修的场所。壶园建于清光绪初年,建筑为仿北京四合院布局,整体呈长方形,由两栋房屋、回廊和庭院组成;屋内装饰、木雕、彩画都采用客家民居传统工艺,是惠州市保留较为完整的一座历史名人故居。

叶亚来:吉隆坡王,传奇人生

叶亚来(1837-1885),生于现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是杰出的拓荒者,卓越的战略家,成功的矿业家,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埠功臣,有“吉隆坡王”之称。

微信图片_20200917091300.jpg

叶亚来

1854年,叶亚来独自南下到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在当地的锡矿场工作,后来开始经营矿场生意,开始了他传奇奋斗的一生。1868年,刘壬光病逝,叶亚来继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1870年,雪兰莪王室内部因经济利益之争,爆发内战,土酋军队攻袭吉隆坡。叶亚来率部数次击退入侵者,收复吉隆坡,稳定雪兰莪局势。1873年,叶亚来被委任为吉隆坡首任行政长官,叶亚来团结当地马来人和华人重建家园,大量招募劳工,恢复和发展矿业生产,开荒垦殖,创办华文义学,建立难民收容所,资助医疗卫生事业,使原来不足千人的吉隆坡,发展成为马来西亚进步繁荣的大商埠。叶亚来三次建设吉隆坡,被称为“开辟吉隆坡的巨人”“雪兰莪的灵魂”。

微信图片_20200917091422.jpg

叶亚来故居 邱奕斌摄

百年历史倏忽而逝,中马两国文化交流的故事仍在延续。由叶亚来故居改造而成的叶亚来主题文化展示馆,将于2020年国庆前正式对外免费开放,通过文物陈列、模型雕像、场景还原、展板介绍等方式,介绍叶亚来传奇的一生,反映十九世纪中叶中马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

叶亚来故居相隔三四十米的碧滟楼,是叶亚来发迹后出资捐建的,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碧滟楼坐西向东,由泮池、禾坪、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是一幢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四阁楼围屋,既汇集了客家建筑技艺,又揉入了南洋艺术元素,工艺水平较高,沉淀了客家人下南洋打拼奋斗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数惠阳儿女为人民、为家乡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和爱戴。回溯这段惠阳人文历史,可歌可泣,不管是铁骨铮铮的抗战英雄,或是到异域的商贾巨人,惠阳人血脉里都有敢担当、勇作为,有英雄底色,有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