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惠州这项非遗项目,原来和苏东坡的爱情故事有关!

发布时间:Sep 21, 2019 | 作者:惠阳文广新局


客家凉帽头上戴,

客家女子俏又媚。

image.png

今儿,小布就跟您聊聊客家凉帽的故事

这种用竹子编织成的凉帽,工艺精湛

是客家人对传统女性最美好的记忆

2013年,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

入选第五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遗名片



客家凉帽除了有遮阳、防雨、防尘的功能外,还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为客家妇女所喜爱。客家凉帽流传甚广,惠州、东莞、深圳、香港新界等地的女人外出多会戴上它。


淡水客家凉帽古称“凉笠”,清朝黄钊《石窟一征》卷四记载:“妇女冬日戴帕,帕皆青布为之;暑天田功樵采,则戴凉笠,以竹为之,笠檐缀以青绢或青布,可以障目。”


《潮州志·丛谈志·物部》载:“客俗妇女,晴夏皆戴凉帽,制用竹织,其式为圆箔,中开一空以容顶髻,周围缀以绸帛,或以五纱,罗布分五幅,折而下垂,既可周遮头面,又可以迎风障目,名为凉帽,又曰苏公笠。”


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被贬惠州,有一天见爱妾王朝云顶着烈日在花园打理花草,为让爱妾免受日晒雨淋,就在当地竹笠的基础上,制成中间开一孔以适应发髻的凉帽给爱妾用。人们纷纷效仿,于是便成了后世的客家凉帽。


客家凉帽制作从清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客家凉帽极为盛行,当地居委会欲建凉帽厂,因当地民风大多不愿将手艺外传以致影响生计,因此,居委会组织朱冠玉等人,去外地学习制作凉帽的手艺,多次前往东莞访民间老艺人,参观别人制作,回来后自已揣摩编制,学成后在淡水开设了一家凉帽厂。


凉帽厂最高峰时有100 多人,生产出来的凉帽经常参加春秋广交会,远销海外。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各种价廉物美的旅游帽出现,老艺人相继辞世和缺少年轻人的继承,淡水会织凉帽的人越来越少。


90 年代后期,全村只剩朱冠玉一户人织凉帽。


作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朱冠玉一直坚持做客家凉帽,并让子女们都学会了全套工艺流程。



2019-09-23_0947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