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28-周田会水楼围屋

发布时间:Feb 18, 2020 | 作者:


周田会水楼围屋

 

会水楼围屋位于秋长街道周田村,由于是叶挺将军的祖屋,所以在惠阳赫赫有名只要去叶挺将军纪念园参观,就能望见会水楼围屋。2004年8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围屋修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建造者是周田叶氏开基祖叶特盛(迪春公)的四世孙叶成发。因围屋门前有两条小溪汇合于此,故取名为“会水楼”。围屋东北朝西南,总面阔42米,总进深50米,占地总面积2100平方米。由泮池、禾坪、堂屋、横屋等组成。围屋正面开有三门,中间为祠堂大门,门廊立有两根麻石柱子,大门上方立有一石匾,塑有“会水楼”三字。门厅置有木屏门,屏门背面立有“司马第”的匾牌。

 会水楼围屋1.jpg

土地革命时期,会水楼成为播撒革命火种的秘密据点。1928年夏,共青团员叶文华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淡水周田村开办夜校,宣传革命道理,培养发展一批共青团员。并建立共青团周田支部,支部就设在会水楼,先后由叶文华、叶吉祥任书记。他们建立农会组织、传播革命火种,同时设立秘密联络站,掩护、接待由香港进入内地的省委、特委和县委机关领导人。

 会水楼围屋4.jpg

共青团周田支部积极配合党组织开展宣传工作,反对国民党军对红军、苏区的“围剿”,反对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农民,发动群众进行抗租抗税斗争。他们利用淡水墟日和周田二圣宫、沙坑庙会演戏的机会,组织演讲,散发传单、举行集会,宣传实行土地革命,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斗争。为了配合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周田团支部组织青年砍电杆、剪电线、毁公路、烧桥梁,经常开展夜间袭击活动,破坏敌人交通通讯,打击和骚扰敌人。

1998年,会水楼的叶氏族人筹集资金,对祖祠进行了修缮;2004年,再次进行了维修;2016年,整幢围屋进行了全面大修,所有坍塌的房屋修旧如旧,恢复了建筑原貌。在上厅“南阳堂”的神龛上,有一幅歌颂家族传承的木刻对联“祖德源流千载远;宗枝奕叶万年长”。

会水楼围屋的后山上,古树参天,树龄达300年以上的古樟树就有10株。在路口,有一棵苍干虬枝的古樟树,胸径有2米多,树高32米。树干上部枝杈丛生,向四面张开,树冠覆盖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经林业专家测定,这棵樟树已有600岁高龄,该树是迄今发现的岭南地区最大、最古老的樟树,有“岭南第一樟”之称。叶挺小时候常跟伙伴们在这棵樟树下玩耍。1919年,叶挺就是在这棵古樟树下与告别乡亲,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这棵古樟树被大家称为“将军樟”。

2007年,周田村把古樟树所在的位置加以改造,修建了广场、凉亭等休闲设施,建成了古树公园。如今,这里已成为村民们开展文化活动、休闲纳凉的好场所。参观叶挺将军纪念馆的游客,也都会来到“古树公园”,一睹“将军樟”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