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47-官山拱秀楼围屋

发布时间:Mar 8, 2020 | 作者:


官山拱秀楼围屋

 

拱秀楼2.jpg


拱秀楼围屋座落在秋长街道官山村湖秋忽村。这里地方僻静,四周被青山拱护,满目秀色清幽,真不负“拱秀”之名。

 

拱秀楼1.jpg


拱秀楼是周田叶氏开基祖叶特盛(迪春公)的五世孙叶世麟(号兆祥)携五个儿子所建。叶世麟经商发家,曾在周田雷公山的塘尾建有“兆祥新居”围屋。由于为人忠厚、诚信经商,他积累了许多财富。随着五个儿子的长大,他就想为后人建一处规模宏大的客家围屋。经过寻找,终于在官山发现了这方风水宝地。

清咸丰十一年(1861),围屋开工兴建。经过四年的建设,拱秀楼围屋在清同治四年(1865)完工。拱秀楼围屋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正方形状,总面阔65米,总进深65.1米,占地面积4232平方米。围屋由水塘、禾坪、前围、堂屋、横屋、角楼、望楼等组成。围屋有四个角楼、一个四层楼的望楼,被族人合称为五座楼阁。因为叶世麟(兆祥公)共有五子:叶德馨、叶德联、叶德志、叶德尚、叶德兰。五子为五枝,五座楼阁意为儿分五枝之意。五房子孙入住到拱秀楼,繁衍生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最兴盛时期,居住人数达到260多人。

五座楼阁之间,有花岗麻石铺设相连的走马道。围屋四周外墙由大石和黄土夯砌而成,墙厚约80厘米,墙上开有枪眼或炮眼;地面屋内四周,房与房之间开设暗门互通。若有战事,相互之间可以支援,这体现出拱秀楼防止外侵、联防战事的强大功能。拱秀楼地处山村偏辟之处,也是战乱时的避难场所。抗战时期,在日军侵占惠州期间,就有几十位逃难者到此避难。后来很多人与叶氏族人成了世交,有的还联姻结亲。

围屋正面置有三个门,中间正大门由麻石砌成,拱券上方置有青麻石匾,匾中央阳刻“拱秀楼”三字。拱券下方的麻石上,则保留着文革时期写上的红色“忠”字。或许先有“拱秀”之名,使围屋里的门多建成拱形门。有的拱门相并排,有的拱门则相对;有的以麻石为拱,有的以青砖相砌。

拱秀楼1_1_.jpg

百年过去,历史变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时期,围屋里的一大批男女青年去了香港。改革开放后,居住在围屋里的族人也陆陆续续从围屋里搬迁出去,有的进了城,有的建了新房。现在,只有一、两户居住在前围。但是,拱秀楼围屋外观保存尚好,望楼也还完整。围屋后面古树参天,遮荫蔽日。2004年8月,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兆祥公的后裔筹集资金,对围屋进行了维修,古老的围屋重焕光彩。进入前围,走过天街,就是三进祠堂。一进为门厅,有木屏门相隔,上方挂有“大夫第”牌匾。二进中厅,有木屏门相隔,上面立有“光前裕后”的牌匾。厅终有四根圆形石柱、两根方形石柱。六根石柱上的架梁木雕刻精细,鳌鱼和狮子栩栩如生。三进是上厅,置有神龛,供奉祖先牌位。神龛上刻有堂号“南阳堂”,两侧有木刻对联一副:“乔木幸宜家,喜见其裘济美;梓材勤作室,永瞻堂构增辉”。

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这幢被青山环抱的拱秀楼围屋,正在打造成为一处乡村旅游休闲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