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48-官山会龙楼围屋

发布时间:Mar 9, 2020 | 作者:


官山会龙楼围屋

会龙楼围屋位于秋长街道官山村会龙楼村,因为规模宏大,成为惠阳出名的一幢围屋。围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周田叶氏开基祖叶特盛(迪春公)的七世孙叶健珊出资建造。

会龙楼5.jpg

叶健珊年轻时,家中贫困。那时候,人们相信命运,说客家人命里属水,在山阿婆古(呆板),出水一条龙,只有走出去才能发展。于是,叶健珊跟随村中族人一起下南洋。一条裤带过番邦,两手空空敢飞天不怕吃尽苦中苦,自有无穷甜上甜”。经过在南洋的艰辛打拼,叶健珊在开采锡矿中致富,据说还成为“吉隆坡王”叶亚来的财政总监。衣锦要还乡,落叶需归根。叶健珊从马来西亚运回木材,开始在家乡建造围屋。围屋建成后,他取“出水一条龙”之意,将围屋取名“会龙楼”。

会龙楼围屋东北向西南,整体近似方形,总面阔64米,总进深68.6米,占地面积4390.4平方米。围屋是由泮池、斗门、禾坪、前围、堂屋、横屋、角楼、望楼等组成的城堡式客家围屋。墙体正面和角楼都饰镬耳风火山墙,使围屋更显威严。

会龙楼,要从斗门进入。围屋正面置有三个门,中间正门顶券置一块青麻石匾,阳刻“会龙楼”三个楷体大字。左侧刻“光绪戊子仲夏谷旦”小字,光绪戊子年即为1888年。右刻有落款“董起庚书”和印章,董起庚,字一夔,广东番禺人,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被称为举人书法家。

从正门进入门厅后,有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门楼。在门楼上方有一条腾云驾雾的雕塑龙,形态逼真,就像要冲出墙壁,飞向天空雕塑下方阳刻着“为善最乐”四个大字,这是叶健珊对人生的感悟和总结,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家训。两侧刻着一幅对联:“其外抱山川胜概;此间挹宇宙精华”。对联描写出了在外漂泊多年,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归国华侨心境。会龙楼被山川美景所环抱,海内外的精粹之物被收入其中。

门厅后面便是天街。站在天街,仰望镬耳风火山墙,更感到气势非凡。在天街墙壁上有色彩依然鲜艳的螭吻,传说螭吻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是鱼和龙的结合体,又称为鱼龙。因为螭吻属水性,用它作出水口,不仅有排水功能,还起到了镇邪避火之用。

天街后为三进堂屋,在大门上方有精美壁画。一进为厅,有木屏风与中厅相隔,上刻有“明德流芳”字;中厅面阔五间,梁架上的木雕相当精美;上厅置有神龛,供奉先祖牌位。两侧刻有一幅对联:“念祖德宗功,永保衣冠承俎豆;叙左昭右穆,长联后裔振前徽”。对联表明后人不忘先祖功德,并将子孙代代传承,把先人美德发扬光大。

在堂屋后,有高三层的望楼。坐落在四个角上的四个角楼,有四层高,通过女儿墙内的走马道通连接在一起。院落空间布局实用,门楼、祠堂、居室皆用巷道连接相通,内部结构严谨。近年来,会龙楼进行过保护性局部维修。

站在会龙楼围屋前,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那长满杂草的干枯泮池。关于这个泮池有个传说:在围屋落成后,叶健珊大摆三天酒席,招待四方宾客。结果在酒席结束后,泮池里的鱼全部死光了。原来是做酒席的时候,流进月池中的油水太多,造成水中的鱼缺氧而死。其实,那时的水是很丰富的,围屋里的女人通常就在禾场边的小水渠里,洗洗涮涮;孩子们在小水渠里泼水嬉闹。据说,叶健珊去世后,泮池里的水渐渐减少,最后干枯。这真给人一个遐想:难道叶健珊真是“出水一条龙”,龙去则水枯?

即使水枯,会龙楼不愧是会龙之地,出过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其中叶健珊的幼子叶锋(1916—2014),是大家最为知晓的人物。叶锋是1916年11月在会龙楼出生1936年11月,叶锋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先后任东江纵队第支队政治处主任、支队长。解放后,历任东江行政专员公署专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计划处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文教计划局局长、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国家计委咨询小组组长等职。

叶锋(1916-2014)


会龙楼围屋也是一处红色文化旧址。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是东江革命学校所在地。惠阳县委、特委曾也曾经在此办公。“文革”时期,很多下放到秋长劳动的干部,也住在会龙楼围屋里。在门厅的两侧墙壁上,还清晰保留着“文革”标语。

DJI_0812.JPG

会龙楼围屋不仅仅是一座客家围屋,它蕴涵着丰富的华侨文化、客家文化、建筑文化、名人文化和红色文化2010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