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57-茶园榴兆楼围屋

发布时间:Mar 18, 2020 | 作者:


茶园榴兆楼围屋

榴兆楼围屋位于秋长茶园村老屋村,是叶氏族人于咸丰四年(1854)建造。围屋坐西北朝东南,总面阔50.4米,总进深29.4米,占地面积1482平方米。由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

榴兆楼1.jpg

围屋正面置有三个门,中间为门楼,门上嵌一青石匾,阳刻着“榴兆楼”三个大字。由于石榴多籽,人们把石榴树作为是富贵、吉祥、繁荣的好兆头围屋取名为“榴兆”,就是希望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昌盛。在石匾落款处,阴刻有“甲寅年冬月立”小字。这个“甲寅年”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甲寅年,即咸丰四年(1854)。这块门楼石匾在“破四旧”时期,被叶氏族人用黄泥粉刷保护起来,直到“文革”结束后,石匾才清理出来。现在,在大字的缝隙中,还可以看到残留的黄泥。

堂屋为三进,进入大门为门厅,置有两柱木屏门;二进中厅,后置两柱活动开启木屏门;三进上厅供奉祖先牌位。三进厅堂之间由天井相隔,天井左右设横巷,通往两横居室。在四周墙上有壁画,封檐板上的雕刻栩栩如生。围屋四角筑三层高的角楼,角楼顶是采用镬耳山墙。镬耳墙象征着官帽两耳,具有“独占鳌头”之意。民间也有“镬耳墙”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当然,镬耳的建筑形状更能够起到防火的作用。

榴兆楼围屋曾经是抢救香港文化人士的中转站。1941年12月8日,日军攻新界入九龙,直港岛。当天,延安中共中央、重庆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迭发特急电报与廖承志、潘汉年、刘少文:许多重要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滞留香港,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抢救出来。经过周密部署,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制定出两条营救线路,其中一条是由香港经宝安、惠阳、惠州、龙川,然后转移到大后方。中共东江特委书记林平派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卢如伟到惠阳、惠州建立联络站。经过考察,卢如伟选择茶园榴兆楼作为接待站,由叶汉生任站长,叶瑞林、叶维儒、叶钧等为接待员。那时榴兆楼已是东江纵队的秘密交通站,为解决东江纵队的给养,由叶瑞林、叶辉从香港购回煤油、盐、棉纱、西药等必需品,就存放在榴兆楼叶瑞林家,然后由他们押送转运到惠州。

榴兆楼2.jpg

为了确保营救工作的万无一失,1942年1月,廖承志、连贯、乔冠华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惠阳大队护送下,从香港九龙来到惠阳县淡水、茶园等地查看护送路线,并住在榴兆楼围屋右边的横屋里,为营救文化名人建起了一条秘密的安全通道。

现在,榴兆楼里已经很安静,围屋里只有一位老人居住在这里。他是烈士的后代,房门上挂着的“军属光荣”牌匾,已经非常陈旧,依稀可以辨认出“五区人民政府赠”。而秋长在1951年11月,归属惠阳县第五区秋长区。

榴兆楼4.jpg

榴兆楼围屋外观保存比较完整,四个角楼的“镬耳墙”风采依旧。为研究清代客家围屋保留了较有价值的实物资料。2004年8月,榴兆楼围屋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END

规范使用危险化学品消除事故隐患.jpg

文化云.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