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100-产径张氏老屋围屋

发布时间:Apr 30, 2020 | 作者:


产径张氏老屋围屋


产径1.jpg

产径张氏老屋位于新圩产径村老屋村民小组,围屋坐西朝东,总面阔60米,总纵深50米,占地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有池塘、禾场、祠堂、横屋、角楼组成。

惠阳新圩产径村张氏的开基祖是张云政。清顺治年间,张云政由广东长乐(今五华)湖田村迁徙到归善县(今惠阳)新圩产径开拓基业。他娶罗氏为妻,生了三个儿子。四百多年来,张氏族人已经在这里居住了20多代。

传说围屋原来是何氏家族的家产,但随着张氏家族的兴旺,张云政把这围屋从何氏族人手中买下。不知是什么缘故,大门口的两个门墩却有争执。据说:何氏族人每年要来收这两个门墩的租金。有一年,当何氏族人又来收租时,一位负责管事的张氏先祖说:你们把这两个门墩搬走,放在这里,让我们族中的后生仔都变懒了。此后,何氏族人就再没上门收过租金了。

    张云政买下围屋后,请来勘舆师进行勘察。勘舆师看后,认为此处是蟹形地,居住在这里的子孙后代可以八方招财,纵横天下。于是,张云政就在围屋前面池塘里的左右两侧,打了两口水井,如一对蟹眼。而周围成片的稻田,似片片莲叶,蟹浮其中,是为活地。现在,右边的水井被张氏族人填掉,左边的水井依然保留。围屋前面的禾坪,通常会用黄泥加石灰夯平,以便于农作物的晾晒。但这里的禾坪没有夯平,仅铺了鹅卵石和石片,因为要给螃蟹留通气孔。

产径4.jpg

围屋正面有一座山,叫铜鼓顶,后面又有一座柏山。每逢过年,张氏族人都会在门口张贴嵌入“铜鼓顶”“柏山”地名的对联:“铜鼓声传金鉴第;柏山翠映曲江风。”对联赞颂了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唐代宰相张九龄的功德。在唐玄宗李隆基的一次寿旦大庆宴上,群臣争献异宝。张九龄却献上记载历代兴亡经验和教训的《千秋金鉴录》。为了褒扬他的一片忠心,唐玄宗特赐“金鉴第”金匾一块。此后,张氏族人都以此为门第。

产径张氏老屋的宗祠虽然位于围屋正门的中轴线上,但从正大门却到不了祠堂。这里没有堂屋,进入大门就是居住区。祖祠是在这一排住房的后面,也就是在围屋的后院。需要从两侧的过道转到这排住房的后面,才能看到宗祠。

张氏1.jpg

宗祠的建造年代不详,据说在1985年重修宗祠时,发现过一块碑条,刻有“嘉庆XX年重修”的字样。宗祠为三进,规模不大,但由于从这里出去的张氏族人很多,所以在春节祭祖时,大家纷纷回到老屋,很是热闹。

由于资料的散失,祖上出过哪些名士豪杰,已经不清楚了。但是,在抗战时期,这里有许多张氏子弟为抵抗日寇的侵略,参加了东江纵队。在产径张氏老屋门前两侧,竖有很多旗杆石。表明了古时候有不少的张氏族人获得了科举功名。右边的旗杆石在“破四旧”运动中被砸断了很多。左边的旗杆石保护得完整,还将一如既往地默默守在老屋门前,向世人追诉着从前曾经的辉煌。

产径5.jpg

老屋的名称始于何时已经无从考究。尽管后人对围屋进行了整修,但“老屋”的名称没有改变。现在,这个村庄就以“老屋”命名。在围屋的正对面,新建了“老屋片文化活动中心”,已成为村里开展文化活动,以及村民们休闲娱乐的中心场所。

END


文化云.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