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客家围屋故事》104-老围下田氏祖祠围屋
发布时间:May 4, 2020 | 作者:
老围下田氏祖祠围屋
田氏祖祠围屋位于永湖镇老围下村山週围村。山週围的田氏开基祖为田起龙,他是广东田氏世系中的十一代世祖。明朝时,居住在福建宁化的田宗甫(字复兴、号梅坡),任梅州教谕,迁居到梅州长沙镇罗衣村,被尊为广东田氏一世祖。
田宗甫的后代陆续在广东开枝散叶。康熙二十一年(1682),田起龙的父亲、第十世祖田裕尧由永安(今紫金)蓝塘迁居归善县莲塘埔(今三栋霸山口)。康熙三十九年(1700),田起龙从莲塘埔迁至永湖山週围开基创业。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田起龙在山週围建造围屋。围屋座东南朝西北,总面阔33米,总进深18米,占地总面积为594平方米。由泮池、禾场、堂屋、横屋组成。田起龙是永湖山週围的田氏开基祖,后人就把祠堂称为“起龙公祠”。几百年来,由于风霜雨蚀,围屋墙残瓦破,摇摇欲坠。
2001年,田氏族人筹集资金35万元,对起龙公祠围屋进行了修建。重修后的围屋保留了两边横屋,中间大门的门廊两侧立着两根红色檐柱。祠堂为上下两进,中间有天井相隔。祖祠的屋面盖着金黄色琉璃瓦,屋脊上方安放着栩栩如生的“双龙戏珠”彩陶。
围屋正面置有三个大门,中间大门上方立有“田氏祖祠”匾牌,两侧挂有“书楼继美;荆树流芳”的对联。“书楼”说的是唐朝中期平州(今河北卢龙)人田弘正的故事。他是前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侄儿,自幼爱读儒书,善于骑射,颇通兵法。元和七年(812),唐宪宗授田弘正为魏博节度使,封沂国公。田弘正为改变河朔旧风,在府中建起书楼,藏书万余卷。他常与宾佐讲论古今,以忠义为行事准则,有《沂公史例》十卷留世。“荆树”指汉代朝城县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在划分家产时,想将堂前一棵花繁叶茂的紫荆树,砍掉分成三份。次日,紫荆树却枝枯叶萎。田真说:“我们兄弟如同此树,枝叶连根而生。树尚不忍分析,何况我们兄弟?”于是兄弟同居合灶,那紫荆树无人整理,次日花枝叶再活,花更灿烂。
祠堂的上厅中间置有神龛,供奉着先祖的牌位。在大厅的柱子上,挂着两幅对联。一幅是:“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说的是兄弟之间要和睦,家业才兴旺;子孙后代读书明理,勤奋治学。另一幅是:“祖德宏开千载盛;宗枝奕叶万年青”。对联颂扬了先祖功德,子孙繁衍,家族兴旺。在墙壁两侧,还挂着一幅教导族人治家行事的对联:“承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二行正事,惟读惟耕”。
在起龙公祠围屋右侧,有一幢保留完好的、由一个天井两横屋组成的“瑞霭新居”。在大门旁挂有牌子,刻有“民国革命军统领 田乔故居”。原来,这是家族中的名人田乔于1915年修建的“光裕楼”。民国初期,政局多变。1917年12月,陈炯明在广州组建了“援闽护法粤军”。田乔于1918年加入闽护法粤军,担任革命军统领(相当于团长)职务。
起龙公祠围屋和田乔故居,对研究田氏家族的迁居史、民国初期革命军历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