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客家围屋故事》106-淡塘郑氏宗祠围屋
发布时间:May 6, 2020 | 作者:
淡塘郑氏宗祠围屋
淡塘郑氏宗祠围屋位于永湖镇淡塘村。围屋坐东北朝西南,平面呈长方形,由禾坪、横屋、堂屋组成。据《归邑淡塘郑氏族谱》记载:淡塘郑氏开基祖郑毓元,生于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去世。郑毓元的先祖是在福建漳州府龙溪县观音角十一都,后来迁徙到循州欣乐(今博罗县罗阳镇)。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郑毓元为谋求发展,带着家人来到淡塘开基。当郑毓元来到淡塘时,将女儿嫁给淡塘的邹氏大家族,与邹氏结为儿女亲家后,才得到一方落脚之地。
创业之初,异常艰辛,郑毓元只修建了前面的房屋。到了第四世郑旭远,淡塘郑氏开始发家,才修建了后面的房屋。但是由于占地面积小,只在左边横屋开了一个门出入。同治七年(1868),第五世郑政中购买了祖屋边的土地,对祖屋进行重建,建成三进两横的格局,正面置有三个大门,祠堂改成中间出入。
由于郑氏宗祠是郑毓元开基修建,所以又叫毓元公祠,它是淡塘郑氏的总祠。1989年郑氏族人筹集资金,对祖祠进行了修复。在中间大门上方有“郑氏宗祠”的灰塑大字。大门两侧挂着一幅对联:“咸林泽远;荥水源长”。短短八字对联,概括了郑氏起源与发祥之地的历史。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周厉王庶子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建郑国,称为“西郑”,国都为棫林,后演变成咸林。周幽王时姬友任周朝司徒,他看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在太史伯的指点下,把国都迁到了荥阳。姬友去世后谥号桓,故称郑桓公。由于是郑桓公最早迁“西郑”到荥阳,所以,荥阳就成了郑姓的发祥地。
从大门进入后为前厅,原来有木屏门与后面相隔,但现在只留下门柱。上方“学钦耆德”的牌匾,是教导学子们要钦敬有美德、有威望的人;背面“人重广文”的牌匾,则告诫族人要重视宽厚的文德。
二进为中厅,厅前柱框上挂着“著绩咸林”的牌匾,颂扬了先祖郑恒公在咸林建立郑国的丰功伟绩。中厅上方悬挂着醒目的大字“国魁”牌匾,左侧小字为“钦命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级梁为”,右侧落款是“道光二十二年恩授国子监大学生郑秉良立”。“国魁”是国之魁宝之意,指通过科举考试选入京师国子监的生员,是专门贡献给皇上的人才。这块牌匾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郑氏家族中的郑秉良被选入国子监大学生后道光皇帝恩赐“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从二品)加三级梁为”。在背板后面,也立有“南北相称”的匾牌。这里应该指房屋朝向无论南北都合适,诸事顺利。
三进为上厅,供奉着先祖的牌位。墙上挂着一幅对联:“培新秀,勗儿孙,造就匡时济世英才,光耀四百年基业;敬祖先,孝父母,养成正直淳良美德,弘扬五千载文明”。对联教育族人要传承祖先正直淳良的美德,希望后人成为匡时济世的英才,使淡塘四百年的郑氏荣耀得到光大。
淡塘郑氏毓元公祠围屋保留完整,为研究明清建筑风格,以及郑氏家族的迁徙史和祠堂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