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公布,惠州5处上榜!打卡走起
发布时间:May 11, 2020 | 作者: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惠 州
一个有山有水,有人文
有美食的旅游好地方
“山和水”带给我们享受生活
亲近自然的旅游体验
“人文”带给我们对民族历史的感悟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统一公布65处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惠州市共有5处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分别是金带街历史文化街区、北门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铁炉湖历史文化街区、淡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这些街区基本上形成于明清时期。惠州历史文化街区重在整体风貌的保护,注重道路、街巷、院墙、古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各历史文化街区真实地保存了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集中展现了惠州历史发展的脉络,彰显了惠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魅力。 这5处历史文化街区 又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 别急 小编带你一一了解 金带街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惠州历史城区,东临西枝江,西邻西潮。街区核心保护区北起秀水湖,南至塘尾街,西至环城西路,东至水门路。明代以前,金带街尚未建街,仅为惠州城外的居民点。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惠州知府万廸大规模扩建惠州府城,金带街由此扩建形成。 金带街街区呈鱼骨状布局,肌理清晰,街巷共计16条之多,其中50米以上的有11条,格局十分完整。街区内保存了较多清代、民国时期的宅邸、祠堂等建筑及明代古井等,有不少历史建筑和文保单位。重要建筑物基本保存完好,且已收录在惠州市历史城区历史建筑名册之中。金带街众多历史民居和建筑,反映了明清以来惠州城市文化功能和历史风貌。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有不少文人雅士居住于金带街,同时还是各地应试考生聚集之地,街上设有张家祠、姚家祠、何家祠、古家祠、卢家祠、杨家祠、廖氏家祠等,专供参加考试的书生住宿备考之用。与此同时,专为考试提供书、笔墨等文具的街道也应运而生。民国时期,金带街仍有诸多大户人家在此居住,如张友仁、余道元等多位历史名人都曾在此生活居住。新中国成立后,金带街曾出现了由居委会创办的企业,因此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 金带街为惠州“九街十八巷”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以前,现在仍保留有清末名人陈培基旧居。目前,金带街延续了古朴的文化气息,沿街有大量卖古玩、玉器等为主的店铺,千宝斋、玉宝阁等古色古香的店名随处可见,已成为以古玩为主休闲饮食为辅的商业街。街道内现存的祠堂、书室以及名人故居,是街区历史的最好见证,也是传承文明的珍贵实物。集中成片的建筑也保存较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古城风貌,生活在街区内的居民也较好传承了老惠州的生活习性。 北门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惠城区桥西片区、东江南岸,核心保护区北起北门直街六巷,南起中山公园,西至北门直街二巷,东至滨江西路。明清时期,城墙频繁修筑,其中有史料记载或有实物可证的共有10多次,其修筑规模大致沿袭前朝,没有多大变化。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扩大修建规模,改北门为朝京门,北门直街成为通向朝京门的主要街道,沿北门直街、府背巷(今公园后街)两侧地段也逐渐发展为传统居住区。 北门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旧时已形成规模,街区内原有街巷共计8条之多,格局基本完整。同时街区内保存有4处文保单位和8处历史建筑,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价值较高,其他重要建筑物基本保存完好。街区内的中山公园影响较大,园内有望野亭、廖仲恺纪念碑等历史遗址,特别是为纪念孙中山而建的中山纪念堂,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历史。街区整体布局上形成“明清城墙遗址+清末民初建筑+民国公园”的风貌特色,街区内主要以居住建筑为主,现保存的一些石碑较为完整地记录了街区历史。 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惠城区东江与西枝江交汇的南岸,是连接桥东原归善县城和桥西原惠州府城的重要通道,核心保护区北起滨江东路,南至上塘街,西至新建路,东至东江沙路。水东街依水而建,紧邻历史上重要的水运交通枢纽惠州港。作为惠州港与归善县城之间的桥梁,水东街承担了航运货物停留、中转、仓储、销售等重要功能,成为东江流域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惠州市城市建设志》记载:“1928 年改建的水东街保留较为完整,建有划一的骑楼,使整街两边成两条长廊。骑楼上住人,下为人行道,雨天行人不忧雨。”当时,惠州的工商业都集中在水东街,水东街因此被称为“旺地”。 水东街一带的骑楼建筑有着岭南特有的文化风情,构造极为讲究,绝大部分是一楼一顶,各式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形瓦顶。连片而建的骑楼和竹筒楼建筑,既有岭南建筑文化特色,又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 水东街以东西向的水东东路为主轴,沿主轴往南北向延伸出众多巷道,形成典型的鱼骨状街巷空间格局。抗战初期,日军侵袭惠州,水东街成为重要的抗日据点,街区内有多处中共秘密联络点。抗日战争期间,水东街多次遭到日军焚毁、轰炸。此后重建,成为惠州的一条商业街。 水东街历尽几百年沧桑,进入本世纪时很多门店已破烂不堪,失去往日辉煌。经改造,一座集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商业街,在东江河畔重新崛起! 铁炉湖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惠城区桥东片区、东江南岸,街区核心保护区北起滨江东路,南起铁炉湖,西至和平横街,东至和平直街。隋开皇八年(公元588),置归善县,县衙设在白鹤峰南面山脚。从此,白鹤峰一带就开始成为县城所在地,白鹤峰西侧铁炉湖设置居民点。铁炉湖北侧民居房屋低矮,布局深远,均为三进院落四合式布局。铁炉湖民居后面多数设有花园,园外为城墙,大部分房屋基础、门墩、柱础使用红砂岩石材。整条街区多属明清建筑,其中建于明代的裘屋中堂与陈家祠建筑保存较好。 铁炉湖历史文化街区内现存50米以上的历史街巷5条,文物保护单位2处,历史建筑10处。街区北靠东江,核心保护区周边有不少古树名木。铁炉湖为研究惠州明清民居、街道布局以及宗教源流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淡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惠阳区淡水街道,街区南起崇雅路、北至东门街,西起淡水河,东至白云五路。淡水历史悠久,早在清乾隆初期,就形成较大的集镇,并命名为“淡水墟”,设立“司署”和盐大使。墟市设在上下淮。咸丰初年,形成猪行街、大鱼街、米街、灯笼街等商品交换专业街道。城四周筑有城墙,全长约3150米,设东门、烧炮台门、猪行门、河坝下门、木莲桥门。道光及咸丰年间文化教育兴起,淡水墟逐渐具备行政、贸易、防御及教育等功能,并奠定了现在的历史城区整体格局和风貌。 淡水老城街区曾经是东江流域最繁华的商业集镇之一,猪行街、大鱼街、米街、灯笼街等商品交换专业街道反映了街道历史功能和特征。街区内现存50米以上的历史街巷96条,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历史建筑104处,包括庙宇、民宅、宗祠、会馆、书院、茶楼等多种建筑类型。历史街巷规模庞大,格局完整。街区整体风貌控制较好,既有传统商业建筑风貌,又有客家民居风貌以及书院建筑风貌。 惠州5条历史文化街区内 凝集了早期优秀的建筑 其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体现了本土传统文化特色 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 话不多说 准备出发
来源 | 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明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