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112-彩二井头围围屋

发布时间:May 12, 2020 | 作者:


彩二井头围围屋


井头围1.jpg

彩二井头围围屋位于永湖镇彩二村井头围村。围屋坐南朝北,平面呈正方形,总面阔74米,总进深72米,占地总面积为5328平方米。

这个围屋不是一个家族所有,而是有吴姓、李姓、曾姓等族人共同所有,这在惠阳首次发现。据村民介绍:迁居到这里的各姓族人,不是同一批到的,而是有先有后,最早迁居过来的是在清康熙年间初期。后来,来这里聚居的人多了,为保安全,大家就把这个地方围起来,成为一个围屋里的小小村落。由于姓氏不一样,不好用姓氏给围屋起名,就依照围屋在水井旁边的位置,起名“井头围”。

井头围2.jpg

井头围围屋只有一个大门,建在围屋北面,为朝西的转斗门。从大门进入,为一处宽大的门厅,是休息、候客之处。门厅里有两个拱形门,可进入围屋内。

进入井头围后,中间是一条笔直的道路,把围屋分成东西两个区,道路尽头是关帝公庙,供奉关公。庙门贴有对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忠同日月义同天”。关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几百年来,居住在围屋里的人,共同供奉关公,在“忠义”之下,同聚一围,和睦相处,传为佳话。

 吴三屋1.jpg

在井头围居住的各姓族人逐渐人丁兴旺,也向外开枝散叶。如:大约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吴氏族人就在井头围的东南方,建造了一幢坐南朝北的三进、两横的围屋,就是吴三屋。

20世纪80年代开始,居住在井头围里的人,陆陆续续搬到围外的新房居住。现在,井头围里不再有人居住,但各族的祖祠保留在里面。由于受场地限制,祠堂都是上、下厅的小祠堂。

吴氏祠堂经过了整修,里面立有乾隆九年恩赐给“归善县丞史员吴吐玉”的“茗著天乡”牌匾。可能是吴吐玉经营茶叶而成名,得到政府的嘉奖。祠堂还有两副对联:“渤海家声远;延陵世泽长”“渤海家风千古盛;延陵世泽万年兴”。对联记述了吴氏家族的源流历史。渤海原指古渤海郡,这是吴氏的第二大郡望,包括现在河北的南静、青县、沧州以及山东的乐陵、宁津、无棣以北地区。后来江浙一带的吴氏亦称渤海吴氏,但这是今东海的通称,指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所以,现在的渤海吴氏包括了古渤海地区的吴氏,以及江浙一带的吴氏。延陵说的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的故事。他为了不继承王位,躲避到延陵乡下。后来,他的哥哥诸樊当上了国王,就将延陵封给季札。他的后裔就将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祠堂叫做“延陵堂”。

 井头围4.jpg井头围5.jpg

在“李氏宗祠”里,立有堂号“积善堂”的牌匾。祠堂里挂着一副对联:“紫气源流长焕彩;青莲俎豆禾增辉”。对联中的“紫气”和“青莲”指的是老子和李白。春秋周王朝时期,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老子失望透顶,辞官西行。在经过函谷关时,把守的关令尹喜是个善观天象的人,他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认为圣人来到,赶忙迎接。只见一位老人骑着青牛徐徐走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款待老子数日,请他著述,老子推辞不掉,于是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同时,也留下了“紫气东来,老子西去”的典故。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青莲花的洁净芬芳、一尘不染,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把祠堂取名“青莲堂”。

井头围6.jpg

井头围围屋为研究客家不同族群的融合史和客家围村的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