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113-​霞角城内十三家祠堂围屋

发布时间:May 13, 2020 | 作者:


霞角城内十三家祠堂围屋

城内1.jpg

明朝末年,嘉应州长乐县(今梅州五华县)的杨法遵为了生计,跟随伯父来到归善白芒新陂仔(今惠东白花镇)学打铁。他吃苦耐劳,很快学得了打铁好手艺。后来,杨法遵开起了打铁铺。由于打造的镰刀、锄头等农具结实耐用,价格公道,成为村民的抢手货。杨法遵成家后,生了五个儿子:杨华茂、杨玉茂、杨昌茂、杨胜茂、杨永茂。

随着财富的积累和儿子的长大,杨法遵便决定选择一处风水宝地建房子。有位风水先生便向他推荐了良井上洋围(今霞角村、桥背村、官田村、围龙村等村),大赞这里是聚四方财富、绵延子嗣的宝地。于是,杨法遵听从风水先生的建议,在清朝初期,带着家人迁居到良井上洋围,开基立业,成为良井上洋围杨氏一世祖。他的后裔子孙在这里开枝散叶,建造围屋,已经成为良井的大家族。

清乾隆二十年(1746),上洋围杨氏六世祖杨学潜和七世祖杨宏谟叔侄,在霞角村合建了一幢围屋。围屋坐北朝南偏西南,由堂屋、围龙屋组成的“坐栏式”建筑。前半部分是三进两横,后半部分是围龙屋格局,依山而立。围屋占地面积约409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192平方米;围屋有九厅十八井,九十二间房。

城内2.jpg

城内5.jpg


围龙屋内有一个半月型花园,面积约1200平方米。如果从高处俯视,围屋就像一把旧式太师椅。围屋四周的围墙是用灰沙夯筑而成,墙高约6米,墙厚0.4米。整座建筑造型宏伟,气势壮观,有如一座小城堡。大门一关,大家就在城堡内,所以杨氏族人把这围屋叫做“城内”。杨学潜有七个儿子:杨和均、杨丕谟、杨和铃、杨和鸾、杨和莹、杨和锴、杨和谆,被称为“七家”;杨宏谟有六个儿子:杨宝善、杨宝辉、杨宝泉、杨宝光、杨宝传、杨宝贤,被称为“六众”。由于两个家庭的儿辈共十三家,围屋里的祠堂就成为十三家的共同祠堂,所以叫做“十三家祠堂”。围屋名称也被大家叫成了城内十三家祠堂。

 城内3.jpg

围屋的正面没有大门,进入围屋必须从围屋两边角楼中的转斗门进入。东边角楼的转斗门朝东,门上方立有青麻石匾,阳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非常妥帖。进入斗门,对应着一个拱门,它是用14块弧型青麻石砌成的圆门,门高2.3米,村民称它们为“日月门”。站在里面朝外一望,长条形的大门就像一个“日”字,而圆门犹如满月。日月相对,妙趣横生,“日月门”的名字极为形象。稍微注意一点,就会看到斗门上方挂着的一艘木船。原来这里地势较低,当洪水泛滥时,村民就可以用这木船向安全地带转移。

堂屋正面置有三门,三个门之间有围墙隔开,形成三个各自独立的小院落。从中间大门进入祠堂,一进为前厅,有木屏门相隔,木屏门上立有“关西流芳”牌匾。这是赞颂东汉时期,在关西任教20余年的杨震。他博学多才,通晓诸经,有高风亮节情操,被时人尊称为“关西孔子”。在背面立有“诗礼传家”的牌匾。二进为中厅,置有两柱六扇木屏门,与上厅隔开,门上方立有“福禄寿”篆书牌匾。三进为上厅,设有神龛,供奉杨氏先祖牌位。神龛在“破四旧”时期,被粉刷上了石灰。现在虽然经过清理,但石灰的痕迹依然留在上面。神龛上方有“金玉满堂”的匾额,两侧刻着“经纶盖世推三相;清白传家守四知”的对联。“三相”指明代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他们经纶盖世,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加大学士衔辅政,人称“三杨”。“四知”说的是汉代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时,曾保举王密当了昌邑县令。有一次,杨震路过昌邑,王密乘晚上无人时,拿出黄金十斤给杨震以示酬谢,杨坚决不收。王密说:“夜无知者。”杨怒斥道:“天知,地知,子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退。千百年来,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为后人树立了廉洁为官、清白传家的典范。

城内1_1_.jpg

祠堂后面为庭院,庭院后为围龙居室。横屋与祠堂之间以天阶相隔,四角建有角楼。民居后半部分的围龙屋是堂屋的扩展,与堂屋两边横屋顶端相连,将正屋包在其中。城内十三家祠堂围屋属三堂二横一围龙样式的围屋。

 城内14.jpg

围屋的广场一侧,有一口长条形的水井。井水清澈甘甜,现在每天有许多村民拉着推车,甚至开着摩托车来这里装水,水井旁边原来有一个石盆,不幸被贼人盗走。2016年,杨氏族人捐款,重新安置了一个青麻石盆,并刻上“饮水思源”四个大字。

 城内11.jpg


2004年8月,城内十三家祠堂围屋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随着霞角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推进,在城内十三家祠堂围屋的后侧,有一座两进、带有马头墙的老建筑正在维修。这是以前杨氏后人读书的书院,修建之后,将成为一座富有客家风格的民宿。霞角正变得城内、城外一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