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惠阳客家围屋故事》129-高田黄氏宗祠围屋

发布时间:May 29, 2020 | 作者:


高田黄氏宗祠围屋


位于镇隆四大半围高田村的黄氏宗祠围屋建于清朝末年,围屋坐西朝东,由禾坪、堂屋、横屋组成。横屋已经倒塌,只留下了墙基。黄氏宗祠进行过多次修缮,保持三进两井的格局。

围屋正面原来置有三个门,现在只保留了进入祠堂的大门。大门上方立着“黄氏宗祠”的石匾,两侧有一副石刻对联:“循良第一;孝友无双”,彰显出黄氏家族对读书的重视,以及对礼仪的追求。

 黄氏1.jpg

作为一个祠堂,黄氏宗祠保留着黄氏家族的宗族文化。在中厅的木屏门上方,立着“千顷堂”的牌匾,寄托了在农耕年代对“良田千顷”的美好梦想与追求。

在上厅有神龛,供奉着祖先牌位,两侧挂着一副对联:“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这是出自黄峭公的《遣子诗》。

黄氏4.jpg


黄峭(871—953),字峭山、号青岗,唐邵武和平坎头村上井人。他自幼随祖父长大,后为晋王李克用赏识,随其平乱,历职千夫长、千户侯、工部尚书。唐亡后,回邵武治学、行医。黄峭有三妻,每妻有七子,共二十一子。后周广顺元年(951)黄峭八十寿诞。在盛大的宴席上,他对家事做了新安排。他说:你们兄弟二十一人,本想全留侍我身边奉老。但以我戎马半生之经验,眼见战火所过之处,皆成废墟,安定后恢复农桑,又成乐土。现拟三房子媳各留长子侍母送老,余子各给马一匹,家谱一套,资财一份,信马所到,随止择留。他写下《遣子诗》赠别: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嘱咐,晨昏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在上厅前面的天井一侧,贴着《峭祖训子诗》牌,以教育后人。

由于黄氏宗祠是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成立旧址,所以成为惠阳红色历史上的丰碑。经过整修布展,在黄氏宗祠的前厅、中厅开设了“四大半围革命历史陈列馆”。丰富的历史资料,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血火交融的革命战争岁月。

黄氏2_1_.jpg

1927年8月下旬,蓝璇坤在香港接受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后,回到惠阳镇隆,在黄氏宗祠召集各地党组织负责人举行会议。会议就如何结合实际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作出了工作部署。成立了中共惠(阳)紫(金)河(源)博(罗)地委(又称特委),领导所属各县党务、政治、军事工作,由蓝璇坤任书记。惠阳的农民自卫军编成讨逆军的一个团,团部设在黄氏宗祠,由罗俊任团长,黄卓如任指挥。

黄氏3_1_.jpg

1928年3月,中共广东省委派恽代英从香港来到了镇隆,组织策划第三次平山起义。由于黄氏宗祠位置比较隐蔽,遇到紧急情况疏散方便,恽代英在起义时在宗祠里住过。后来,恽代英又到高田村岗头石井饶计家里,白天隐蔽在柴草间,晚上出来活动。3月29日,第三次平山起义暴发。由于敌人力量突然增大,恽代英果断地将平山起义的武装撤回原地,第三次平山起义未能进行。大革命失败后,四大半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革命转入低潮。1928年夏,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撤销。

黄氏宗祠前面的禾坪已经成为小广场,根据规划,这里将建立一面党员宣誓墙,红色基因将在这里得到传承。2014年11月,高田黄氏宗祠围屋由惠阳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惠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文化云.png